“传习”永不止步——“先锋杯”活力社团非遗传习社风采展示


非遗传习社(原手作社团),成立于2016年10月,社团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,秉承着“薪火相传,推陈出新”的理念,以“弘扬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,繁荣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”为宗旨,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,通过学习实践活动,为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、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学搭建学习、交流、体验、实践的平台,丰富同学们文化艺术生活,陶冶情操,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,提高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,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团队从计划制定,到策划实施,再到经验总结,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实践学习活动。目前社团共有成员35人,其中团员15人,主要设有办公室、活动部、宣传部、展售部(筹)四个部门。团队成员分工明确,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所学知识,积极参与传承传播非遗,丰富校园文化生活,树立文化自信,助力文化振兴!

2021年“尚美奖”年度团队奖

社团组织架构图

一、 重视理论学习,坚定文化信仰

社团通过举办学术讲座、参观民间艺术家作品展、非遗知识竞赛、非遗传承人授艺传艺、“非遗就在身边”实践调查研究、“寻找手艺”图片征集、家乡非遗展示等活动,让大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,学习非遗知识,努力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和保护者。丰富多彩的理论活动内容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,活跃学术气氛,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等。

近一年中即使大部分时间处于线上状态,我们也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,一直保持高频率更新状态。积极参与“非遗大讲堂、漆器•非遗说、汝瓷•非遗说、设计学说”等线上讲座、活动,更是我们努力的见证。

四大板块活动首图

组织学习、观展、调研、创作等活动

一、 重视活动育人,在实践上下功夫

过去一年,我们组织了九期常规活动、五期特别活动,覆盖225人,收集到优秀作品86件,向更多同学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体验了手工实践的乐趣。

日常活动中,在各部门和同学们支持配合下,活动进行顺利成果颇丰,大家一同感受手工艺带来的乐趣,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。感受手工的魅力,这也是正我们创建非遗手工坊的初心。

活动照片

三、 重视文化传播,在推广上下功夫

过去一年,社团微信平台共推出推文125篇、短视频21个,累计阅读量11075次,其中包含对非遗政策和基本知识的科普推送32篇,尤其是推出了宣传推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“北京非遗”专栏,已推送北京市国家级非遗15项,通过我们微薄的力量为非遗传播做点贡献,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非遗,认识非遗,自觉加入非遗保护传播的行列。“弘扬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,繁荣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”是我社的宗旨。我们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、视频号、微店,通过网络平台更为广泛、更为积极地向大家传播非遗,营造手工创作的氛围,致力为同学们打造一个有文化、有交流、有温度的平台。这是我们的理念,更是我们的承诺!

二十四节气海报拼接图片

北京非遗海报 专栏

四、 重视创新发展,在平台上下功夫

我们开通“艺术本艺”微店平台,先后上新了水洗牛皮纸活动和发簪活动的衍生品、成品与材料包。为学校、学院的同学们提供平台,帮助大家宣传推广自己优秀的、有意义的作品,鼓励大家积极创作创新,为大家提供一个落地转化的新渠道,满足大家更多的需求。我们通过微店平台将非遗可视化,让同学们在亲身制作的过程中,切实感受到非遗魅力,增强同学们对非遗的兴趣,非遗活动在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中发挥着充实学习的作用。同时,不光是水洗牛皮纸和发簪,我们也开展了橡皮章,玻璃彩绘等活动,进一步丰富活动种类。我们鼓励创新,推动结合同学们感兴趣的手工艺活动,将其与非遗项目融合开发新的活动栏目,不断推陈出新,让非遗在实践中不断壮大,通过不同形式的转化,让非遗走进生活,永葆生命活力。非遗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,它来源于生活,更富有人间烟火气,它与当今时代结合,可以更好发挥出优秀传统的魅力。我们致力于将同学们的兴趣专业结合,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将非遗落地转化,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。

微店logo、风筝作品、书签、研发材料包教程

不知不觉,非遗传习社已经走过六年光景,这六年中,有欢声笑语,有黯然神伤,不论我们带着什么样的心情,我们都始终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。在这些时间里,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,改正错误,社团各部门恪尽职守,通力合作,受到学院的支持,社员们的喜爱。千帆驶进共海鸣,一目观尽齐欢愉。

在此,我谨代表非遗传习社全体工作人员向一直以来支持我们工作,关注我们成长发展的老师们道一声感谢,谢谢大家见证我们这一年的成长,也欢迎越来越多热爱传统文化、热爱非遗的同学们加入我们!

2022年10月28日

排版丨张桐萌

封面丨施成霖

审核丨孙大鹏 张新谛 崔菀芩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技术支持: 迪赞纳传媒